在蓬溪所有古建筑中,奎塔无疑是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清嘉庆四年(1799),涪州牧李炘(xīn)治理蓬溪。振纲饬纪,百废俱兴。夏秋,筑城垣,置西门,于芝溪下游建渠堰鳌峙。堰成,清澈溪水尽入寻常人家,“万民并受其福,百世永蒙其庥,盛德至善”(清·胥仁禧《李炘鳌峙堰碑》)。至嘉庆六年,蓬溪“四境和乐,民力休暇”。
为彰显李炘政绩与蓬溪中兴,士绅名流商议,决定于鳌峙堰前建阁纪念。不久,全县能工巧匠、民工画师云集赤城。数月后,一座通高26米,占地220平方米,按五行八卦六十四爻建造的八角木制高塔便巍然耸立于芝溪河畔。
登塔望远,蓝天白云下鳌峙堰波光潋滟,垂柳塔影相映成趣。宽厚的堤坝上,数十股清流于粗大石墩间奔涌而出,飞泻数丈倾于溪中,水声隆隆,势若奔马。遇盛夏,烈日骄阳下更是云雾蒸腾,七色彩虹横贯长空,景致奇异,蔚为壮观——鳌峙流泉,由此成为蓬溪最负盛名的“赤城八景”之一。
更令人惊奇的是,奎塔建成当年的科举考试中,赤城“中掇乙科者四,继登甲榜者二”。此后,蓬溪更是文运昌盛,名士辈出。咸丰五年(1855),蓬溪知县马宝书“与邑人共论之”,决定对奎塔进行大规模改造,便有了今天我们眼前这座典雅大气、巍峨雄健,堪称川中木阁建筑精品的标志性建筑。
五重檐,八方形,台阶十三级。条石砌筑阁基,圆雕柱础雀替。底层八方撑栱均雕麟狮象虎各类瑞兽,其余各层有高浮雕纹饰,角梁头为圆雕龙头花草。阁顶砌玉栏,莲座宝瓶冠为脊峰,每层翘脊堆砌卷草纹饰。束腰须弥座形刹座和葫芦形刹尖组成浑圆塔顶。塔窗104道,悬铃40响,珠玉之声昼夜可闻……
“瑞气上通云汉近,文星高并印山明。”建筑形制独特,雕刻装饰丰富的奎塔因礼祀奎星、仓颉二神,又被世人称为奎星阁。此后的一百几十年,原本用作纪念的挺拔建筑,又被赋予了庇护赤城“科第蝉联,功名鼎盛”的全新内涵……
奎塔位于蓬溪县赤城镇奎阁公园内。原名鳌峙阁,始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扩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坐北朝南,为一座八边形五重檐楼阁式塔。塔基为条石砌筑,正八边形,前后均施垂带式踏道。塔底层立内柱八根,并逐层墩接至五层。底层八根檐柱和内柱之间置抬梁,抬梁上立柱作为上一层檐柱使用,柱脚之间置挑枋,挑枋下置撑栱支撑,挑枋外端置垂柱,垂柱间置檐檩,角梁搭设在两面檐檩交接处与上一层檐柱下段,一至四层结构均如此;第五层则在内柱间穿枋,枋上置承重梁,承重梁正中置刹心木,由刹心木上端斜向下搭接内柱和檐柱安置八根角梁;塔顶由束腰须弥座形刹座和葫芦形刹尖组成。屋面布素筒瓦,内部各层均设有楼梯,柱础、各层撑栱、雀替、角梁端全部为圆雕或浮雕人物、瑞兽、花草。奎塔建筑形制独特,雕刻装饰造型多样,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