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蓬溪迎来了一年一次的“中国书法之乡·蓬溪县中小学生校牌竞写工程”书法大赛。来自该县各中小学的参赛选手们同台竞写,在一笔一划中,感悟汉字之美。
从校级初赛、片区复赛到县级决赛,4万余名中小学生参与其中。赛事热背后,是蓬溪县不断拓宽育人路径,不断传承书香文化的一个生动缩影。
以书为骨、以墨为魂,将书法艺术融入城市文化血脉。近年来,蓬溪立足“中国书法之乡”本土文化优势,坚持把“校牌竞写”品牌活动做出特色、打出名声,通过系列校园书法竞赛活动,不断夯实书法事业基础,持续擦亮“中国书法之乡”品牌。
一项工程:厚植书法根基 丰润育人沃土
蓬溪,民风淳朴古雅,“工诗文、擅书画”之风历代传承,素来享有“五史之乡”的美誉。20世纪70年代后期,更是形成了名噪全国的“蓬溪书法现象”。
近年来,“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作为“中国书法之乡”,蓬溪如何更好地传承书法文化,让这块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因势而谋,紧跟中省市县战略发展思路,2021年,蓬溪在全县中小学校推广实施“中国书法之乡校牌竞写工程”,持续增强学生扛牢、扛稳蓬溪中国书法之乡品牌的文化自信,促进蓬溪书法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下河小学是蓬溪较早开启校牌竞写的学校,每年该校都会举行“我为校牌挥笔”毛笔书法大赛。最终评出一名小书法家,并将其作品制成校牌,学期开始举行挂牌仪式,悬挂在校门口,学期结束举行卸牌仪式,卸下来的校牌存入学校陈列室永久收藏。截至今年,已举行了十六届。
“自己的书法作品能作为校牌悬挂在门口,我倍感自豪。”已经从下河小学毕业的学生薛思阳坦言,校牌竞写让自己收获良多,“不仅个人艺术素养得到成长,而且增强了文化自信。”
“校牌竞写看似一件平常的事情,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它会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书乡文化的种子并生根发芽,为孩子培根铸魂;同时对推动全社会进一步重视书法教育,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深远的影响。”蓬溪县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杜志凌说。
一份答卷:书法传承 蔚然成风
蓬溪在校学生5万余人,如何推动校牌竞写工程的顺利实施?蓬溪创新“333”工作思路,以“强化组织领导、强化政策引领、强化评价改革”,增强书法教育的推动力;以“确保人员配备到位、确保资金支持到位、确保规范管理到位”,保证书法教育的内驱力;以 “坚持兴趣培养、坚持特色发展、坚持价值引领”,绽放书法教育生命力。
与此同时,蓬溪从学校管理、师资培养、平台搭建等方面不断寻求突破,推动校牌竞写工程落地生根。“我们督促各校按照学段开齐开足书法课,邀请蓬溪籍国省市县书协会员与各中小学校进行结对指导,并定期对学校书法教师开展培训。”蓬溪县教育和体育局机关党委书记刘志军说。
不仅如此,蓬溪还探索新时代学校书法教育工作发展新路径,以创建书法特色学校为引导,实现扶持一批特色优势项目、搭建一批区域交流平台、培养一批书法学科名师、总结一批特色发展经验、打造一批领航示范学校等“五个一”目标,带动全县书法教育质量整体提升,逐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实际上,早在教育部推广书法进课堂之前,蓬溪多所学校便已定期开设书法课程。其中,三凤镇学校更是在2000年就将书法教育纳入课堂并每学期举办书法大赛等。
以“书法进校园”为契机,如今,蓬溪在全县52所学校每周至少开设了一节以上的书法课,书法教育以及校牌竞写工程实现全覆盖,书法在蓬溪青少年一代得到传承。
一个目标:擦亮“中国书法之乡”品牌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彰显着城市的内涵。2000年以来,蓬溪连续六届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书法)之乡,绘就出了“小城大书法”的独特文化风景。
连续六届拿到这块金字招牌背后是蓬溪多年来对书法文化传承的一以贯之。近年来,蓬溪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把推动建设“文旅融合知名县”“书乡门地特色城”作为打造“成渝地区重要节点城市”目标的强劲引擎,加大了书法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除了书法教育的渗透,蓬溪还在搭建人才培养平台方面下功夫。在县城建有近3.5万平方米的书法展厅、书法广场、书法交流场等阵地,每年定期举办培训班,邀请名家亲临指导,有力提升了蓬溪书法群体的整体水平。
同时,蓬溪将“中国书法城”建设定位为城市建设主题,为“中国书法之乡”注入实质内涵。目前,蓬溪已建成书法主题公园5个,书法牌坊30座,县内店招牌匾书法化达90%以上。
此外,蓬溪还大力实施“工业加书法”“农业加书法”“旅游加书法”等系列项目工程,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书法这项艺术更好地融入、助力蓬溪各项事业发展。
目前,蓬溪正完善书法工作长效机制,计划通过加强阵地建设、搭建组织框架、建立长效机制等,形成政府指导、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持续增强蓬溪书法活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繁荣和发展蓬溪书法艺术,不断擦亮“中国书法之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