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音乐:洞经音乐
一、基本情况
蓬溪洞经音乐,亦称中国洞经音乐,源起距县城东二里的宝屏山(赤城山)。以蓬溪县城赤城镇为主轴的石龙山石龙寺、佛子寺、宝梵寺、灵芝寺、定香寺、高峰山道观、盐神庙、附西、宝梵、新会、蓬南、农兴、屏风村盐神庙等地,覆盖县域全境。 2006年,蓬溪成立洞经音乐研究会,专门从事挖掘研究、传承等工作,建有明月、蓬南、农兴分会,组建5个民间乐队,骨干成员140余众,上演洞经音乐200余场次,受听群众6万余人。蓬南分会乐队把《法曲会歌》和诗赞洞经演遍三市五县的10多个乡镇,音乐健身、音乐强体、音乐化人,音乐娱人成为风尚。洞经音乐是音乐的活化石,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全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蓬溪县洞经音乐研究会现有40位成员,常年参加洞经音乐专场演出并积极加强对外交流,为这一古老的优秀传统音乐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蓬溪“洞乐”有经腔、散曲、套曲。我县除有套曲9章27曲外,另有十二律以外弦音,独之精华。以汉族丝竹风格为主,兼有活泼明快的击乐。宗教祭祀坛法会,有锣、钹、大鼓、木鱼、铛铛、钗子、二星、法铃等,气势浑宏,蔚为壮观。经乐著成距今840多年,从蓬溪起源,梓潼印传,到全国讽诵泛唱,从港澳台到亚欧美,从地缘到太空都有它的钧音萦绕,其深传度方兴未艾,历史传承价值可见一斑。经乐文语善化,全无封建色彩,倡导无为自然,三教精义圆融,旨在修身养性,情在天人合一,堪称仙经妙乐。以洞经内涵为主体,与地方区域的民间、民族、民俗、民乐有机结合,对各种场合的节庆、喜庆、寿庆、迁庆、庙庆、喜丧都有很强的感染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蓬溪洞经音乐”是古代民间道教音乐,是遗存至今的“活化石”。 洞经音乐演奏是团体协作、配合而成,加强了个体之间的默契和感情。同时依靠旅游企业、文化交流等平台,大大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地方文化内涵。
二、传承谱系
刘新尧(1932-2023年),男,91岁,精于打击乐、管弦乐、编著、传腔; 岳全谱,男,81岁,精打击乐、二胡、传腔、记谱; 吕从德,男,76岁,洞经乐团指挥,艺术指导。 吕从德于2006年上半年从上海回蓬溪,参加了洞经音乐研究会。至今一直担任乐团的艺术指导、指挥。多年来,他坚持对“蓬溪洞经音乐”进行研究、挖掘、并指导乐团的演奏和教学等工作,从吟诵、音符的认识、经文、忏语的表述等,进行耐心的教唱、演奏和示范。久而久之,乐团的演奏水平一年一个台阶的得到了提升。 “蓬溪洞经音乐”博大精深,演奏形式多样,涉及的乐曲种类繁多。特别是打击乐更是与其他音乐有所不同,洞经音乐的演奏形式十分独特,它与其他的音乐形式有极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演奏的技巧和唱法上的另类。一些唱法技巧、简谱上是无法标注的,他便一个字一句的言传身教,力求达到独特的音乐效果。16年来的辛勤劳作,蓬溪县洞经音乐团能达到现在这样的演奏效果,实属不易。吕从德作为传承人,带领乐团在全县各乡镇、中小学等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演出了近200场次,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赞扬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民间艺术: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