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月半节
月半节”一般是指“盂兰盆节”, 盂兰盆节是指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的节日,也称盂兰盆会、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该节日为鬼节、施孤,或亡人节、七月半等。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定意义上,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盂兰盆(ullambana)中“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月半节,也称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民间俗称“鬼节”。月半节是中国一年一度的节日,佛教中称为“盂兰节”。节日期间,民间家家迎请祖先亡魂,顿顿摆酒食供品奉献,如宴活人,还用白纸封钱成包,封面上定亡人和奉祀者的称谓、名字于十四夜烧化,以表供死者“冥中使用”之情。十五日晚,到屋外烧化纸钱,泼水饭,叫做“施孤”。俗传此日“冥府开禁,鬼魂过年”,鬼魂均回各家与家人相聚,故有“七月半,鬼乱窜”之说。农历七月的月半节是土家族(恩施自治州)、苗族(恩施自治州)、瑶族人民的重要节日(相当于春节)。月半节前夕,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村寨内外到处是牛角声、锣鼓声和欢笑声。从初十开始,各家各户都摆上鱼、肉、酒等,欢度节日或祭祀祖宗,十五是节日的最后一天,也是最热闹的一个晚上,这个晚上,家家户户都做出最好、最丰盛的饭菜,主宾欢聚一堂,互祝家庭和睦,老小健康,五谷丰登。晚饭后,姑娘、小伙子身着节日盛装,对歌跳舞,直到鸡鸣晨晓,人们才进入梦乡。“年小月半大,神鬼也歇三天驾”。这俗谚说的就是鄂西土家月半节。在鄂西土家地区,月半节是最大的节日,比过年还要隆重。而且月半节的时间很长,从农历的七月初一到十五均叫月半节。月半节又叫鬼节。据先人们传说,农历七月初一到十五新老亡人的灵魂都要回家探望亲人。七月初一,庙里开始撞钟,以召唤那些新老亡人和孤魂野鬼。初五备酒醴,烧香纸,迎接亡人。初七为放河灯,各家各户事前用纸糊篾扎做成彩灯,灯底涂上桐油,放于清江河中。同时抛“鬼粑”于江中。初十则为迎接老亡人。
七月半节,布依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布依族地区。主要内容是祭祀祖先。多数地区从夏历七月七日迎接祖先的灵魂回家,之后每天早晚祭祀;至七月十四日,杀鸡、宰鸭、备肉,举行“烧包”仪式,将白纸剪成的纸钱、纸银、纸牛、纸马、纸船,用纸包好,外写先世名,焚烧,以示敬献给祖先。紫云、贞丰等地加祭山神;贞丰县还于是日上山采摘各种鲜果祭祀,故又称“鲜果节”;望谟县布依族则做“搭联粑”(用芭蕉叶包成的两个相联的糯米粑)祭祀。多数地区均于是日举行唱戏、跳铜鼓舞、丢糠包等文娱活动。
土家乡俗“年是拜,月是接”意思就是说,过年的习俗兴上门拜年,而月半则是将亲人接回来团聚。临近月半的时候,嫁出去的姑娘和远离家乡的游子都要回来团聚。因此俗谚里才说:“姑娘回娘家,腿子像扬叉。”月半节里,出嫁的姑娘们要穿上最好的衣服,携带夫君和子女高高兴兴地回到娘家,与亲人们团聚,吃几天母亲亲手做的饭菜,同亲人们叙说分别后的情况,讲讲收成,一起烧香纸,祭祖宗,迎亡人,沉浸在融融的温馨之中。
月半期间也有许多禁忌。飞进屋中的青虫,不能动它,比如青蚂蚱等等,据说这是亲人的魂魄归来。另外就是未满12岁的小孩子不能剃光头,说是怕被亡人认错带走。如今看来这是迷信,但山里的土家人则一直将这种习俗保存了下来。